杨沫一家人1949年定居北京时留影从年轻时起,她就不是整天围着孩子,想着孩子的人。参加革命以后,她更认为:工作第一,革命第一,孩子是私事,是累赘。这从她的日记中能看出来。1945年11933年下半年,北平宪兵队越发猖獗,大批抓捕共产党和进步青年。大年夜认识的那些青年,有的被捕,有的不知去向,妹妹白杨也去南方演戏,杨沫陷入孤独和苦闷之中。1934年暑假,张玄
新京报:你在书中认为,杨沫对孩子一度缺乏关爱,与她童年的不幸有着直接的关系。除了这个以外,还有别的因素吗?老鬼:童年的悲惨经历和后来的长期的思想教育导致杨沫简介中最后一个关键词是母爱缺失。她自己的童年就是悲惨的,所以她对自己的孩子也没有什么感情。她的5个孩子中有4个都是给别人养的。而在她孩子的印象中也没有得到过母亲的拥抱。
>0< “文革”期间,有人找到张中行希望他揭露杨沫的“罪行”,可张中行却在揭发材料上写上了“她直爽,热情,有济世救民的理想,并且有求其实现的魄力。”杨沫看到后大为惊讶,甚至还写了封感谢信给张中行。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杨沫随丈夫到河北深泽县,参加了冀中地区的抗日战争,主要负责妇女工作和宣传报道工作,虽然没有在正面战场和敌人作斗争,但是这里的工作也充满危险,看着自
为了读杨沫的《青春之歌》,他不去割草放羊,钻在草垛里,一个下午就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为看二哥借来的藏到猪圈棚子里的《破晓记》,他然而,不知是不是命运的调侃,到杨沫做母亲的时候,这个不近人情的后母形象却出乎意料地被延承下来。身为杨沫的儿女,他们不仅没有得到那份本该有的温暖和爱,还和他们的母亲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