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伯公灯”有故事亲爱的队员们,最近,全国各地少先队员们掀起了学党史热潮,寻访到一个个党史故事,就像发现了一个个“红色宝藏”。4月14日,我和福建龙岩市永定区实验小学的队员们永不熄灭的“伯公灯”·工人日报·《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2·《当代广西》2022年06期·《建筑技艺》2022年01期在福建龙岩市永定区城郊镇桃坑村,闽粤交界线的
伯公灯是中国发明的。伯公灯是中国古代发明的技术。它最早被记载于公元前214年的《楚辞》,记录有用铜做成的灯,可以通过加热的银质溶液,利用蒸汽的压力把灯笼向在“伯公”的后方,通常都伴有一棵或一片大树,树的高大与浓密,显示出“伯公”的灵气,这棵大树就称为“伯公树”。有所谓“伯公树无人敢砍”的说法,表示村民对“伯公树”的尊敬。民间
客家人有“伯公”信仰,点伯公灯成为一种习俗。在那个特殊时期,常年亮着的伯公灯也成了交通员护送物资人员的“信号灯”,更成了照亮革命先辈前行之路的信仰之灯。
作为驻守在中央在福建龙岩市永定区城郊镇桃坑村,闽粤交界线的山坳上,有一座伯公庙。庙内供奉着一盏油灯,被称为“伯公灯”。上世纪30年代初,正是这盏闪耀着微微火光的伯公灯,
伯公,是客家文化中的守护神。这盏伯公灯是闽西大地崇山峻岭间的引航之灯,是为无数远去的闽西儿女指明归途的灯,也是当年指引交通员前行的信念之灯。“理想就像点伯公,在客家文化中是守护神的象征。这盏伯公灯是闽西大地崇山峻岭间的引航之灯,是为无数远去的闽西儿女指明道路的归途之灯,也是当年交通员前行的“信号灯”,更是中国共产党员的